聚落建築

文化、古蹟也是地質公園的重要組成,過去描述馬祖為「一漲一落連江水,一石一瓦閩東情」,如此說明馬祖地景,令人聯想到這是上天灑在閩江口的一串珍珠,同時馬祖也有堅毅的民風,點點滴滴串成了迥異於台灣島的風情。

馬祖的建築,也是所謂的閩東建築,最富人文氣息與特色的地景,北竿的芹壁村是馬祖地區保存最完整、最具代表性的閩東聚落。四落水式紅色屋瓦和厚樸花岡石組成的閩東家屋,背山面海,隨地勢而建的石頭屋,形似印章,故稱為印式建築;屋牆部分,比較講究的採用人字砌法,石材整齊平整,通風透氣,所以又稱會呼吸的房子。

漫步聚落巷弄間,老房子牆壁上的口號標語,彷彿帶著遊客回到往昔時空,有著近百棟家屋,但人去樓空,遺留匠心獨具的山牆窗櫺,為早年繁華風情做了最佳的見證;除了北竿的芹壁外,東莒的福正、大埔聚落,南竿津沙聚落也是代表性的傳統聚落。

馬祖房子的三大特點:

  1. 房子格局方式,像印章一般,因此稱這種房子為「一顆印」。
  2. 屋瓦上會壓上石頭,防止瓦片被強風吹走,形成馬祖特殊的景緻。
  3. 房子皆就地取材,以花岡岩為建材築成石頭屋。花岡岩堆砌的外牆,有平砌、人字砌等不同工法,通風透氣,所以又稱「會呼吸的房子」。
  • 形似印章的一顆印式建築
  • 花岡岩堆砌的外牆,有平砌、人字砌等不同工法
  • 屋頂上的壓瓦石
  • 以花崗岩為建材的石牆上,保留戰地政務時期的軍事標語

北竿-芹壁聚落

芹壁村落位於龜島後背山壁上,「芹壁」因此得名,舊名「鏡港」,又稱「鏡澳」,因岩礁的四周海水清澈見底如鏡。芹壁號稱「馬祖地中海」,為馬祖閩東建築最具代表性的聚落,保存極為完整,村落背山面海,一座座房屋整齊地依山建造,樸實的花崗石牆、方正的格局、錯落有致的壓瓦石,如同一幅絕美的畫冊。

北竿-橋仔聚落

橋仔村位於一北向傾斜的山谷內,谷地歷經雨水切割形成山溝縱橫,村內小橋隨處可見,馬祖方言「仔」即為「小」,故名為橋仔。橋仔村過去曾為商業轉運港,人口超過千人,曾是北竿人口最多的聚落。

村裡大小廟宇林立,以「一村八廟」的姿態,得到「神比人多」的稱號,這裡可以看到許多有特色的馬祖傳統廟宇建築,還有展示橋仔過去漁業榮景的漁業展示館。

  • 橋仔聚落

南竿-津沙聚落

津沙位於雲台山下,在南竿島西南突出的灣澳處,曾是南竿最大的漁村聚落,因早先擁有如金沙般的石英質細緻的沙灘,故名金沙,後稱津沙。

房子造型為一顆印式建築,是傳統閩東建築。早年漁產興盛,居民除海上捕撈外,也兼營釀酒、藥鋪、商號、煙館等行業,曾是南竿第二大村;此外村內還曾設有私塾,文風興盛。今日的津沙聚落經舊屋改造,已蛻變成老酒館、民宿,連海邊的防空洞也改裝成廁所,而津沙也以老酒聞名,村中以泉水釀酒,還有紅糟入菜等各式料理,都是不能錯過的在地食物。

南竿-牛角聚落

南竿全島狀似一頭犀牛,東北角上的聚落,是早年從事海上作業時,因望著油庫坑道所處的岬角,形勢像是牛角,因而得名。

牛角的歷史,最早可以回溯自清代,來自長樂、連江、泉州等地的漁民,相繼移駐此地定居;由於牛角澳漁業興盛,在1960年以前,一直是馬祖第一大漁村,隨著行政單位外移,牛角才逐漸沒落,1970年代更名為「復興村」。

莒光-青帆村

青帆村位於西莒島南側,原名「青蕃」,是商圈、聚落、港口,也是西莒島最熱鬧的村落,有「小香港」的別稱。港口旁的陳元帥廟是本村及西莒島的信仰中心、香火極盛。在西側的「山海一家」,曾經是美國中央情報局透過「西方公司」與東海部隊合作的據點。

莒光-福正聚落

因夏日吹西南風,因此東莒島北端的福正村最適宜居住,福正擁有台閩地區第二古老的燈塔─東莒島燈塔,燈塔吸引人口聚集至此,因此福正聚落曾經是東莒最繁華的村落;但漁獲量遞減,人口外移,往日的榮景不再。

福正聚落的建築形式,多半是由一個屋脊和兩面斜坡構成的「二落水」屋頂,牆面為亂石砌法,樣式簡樸。

莒光-大浦聚落

福州語「浦」為小港灣之意,東莒海域早先盛產黃魚、鯧魚與帶魚;其澳口面南,為一個天然港灣,聚落對面的「對面山」(又稱樓仔頂)正好可以阻擋冬季北風的入侵,因此島上居民,常依經驗法則順應季風變化改變漁作澳口,因而有「夏福正,冬大浦」的居住慣例。

現今的大浦,漁業蕭條,人口大量外流,如今,由在地社區協會推廣的茶與洛神花,已成為大受遊客歡迎的特色產品,是經社區改造之後,聚落建築之外的另一特色。

東引-中柳‧樂華

中柳源於「中流」,昔日民眾稱中柳村七棟下方聚落為「中流角」;而樂華源於「老鴉角」,因名稱不雅而更名「樂華」,而樂華村是東引人口最密集的聚落。

東引居民主要集中在東引島西南方的南澳,由忠誠門拾級而上,階梯左方是中柳村,右方是樂華村,兩村本來隔著一條大水溝為鄰,後來加蓋變成階梯;昔日居民出海捕魚維生年代,屋舍緊捱海濱而建,後因民眾多數經商,村落向上發展。

最後更新日期:2020-04-24
TOP